|
杭州市卖鱼桥小学,“美育”浸润心间 二维码
发表时间:2022-06-03 10:39来源:美术报 ■郑秀竹
美无处不在,美育无处不在。作为美育教育的主阵地,学校美育到底可以从哪些地方着手进行改革与创新?让我们看一下杭州市卖鱼桥小学为此做了哪些努力。
运河非遗展示空间
美的进程 美育空间 人与建筑 卖鱼桥小学秉承“以传统为师 向未来生长”核心概念,不断优化校园环境设计,打造品质校园。文汇校区的校园充满“国际化、工业风”,而湖墅校区成为了具有“中国风、杭州味”的魅力校园。让校园建筑、自然景观,与师生形成和谐互动,真正成为富有个性和独特人文魅力的公共教育景观空间。
湖墅校区作为具有历史韵味的百年老校区,在旧校的升级改造中因时而动、顺势而为,实现了旧校改造的灿烂蝶变。改造过程中,以浑厚文化彰显校区典型风格;以独特设计保障校区留住乡愁;以空间改造完善校区使用功能。
公共空间 在校长室的整体规划下,我校艺术老师与充满创造性的学生不断挖掘校园空间的潜力,突破静态展示,打造一个拥有更多可塑性的艺术校园。校园内一步一景,“湖墅八景”装置墙、“千年运河 十里湖墅”非遗空间、小麦苗画廊、学生个人作品展等等,这是一个有文化且富有诗意的艺术空间。
以“麦穗美术馆”为例,杭州市卖鱼桥小学麦穗美术馆始建于2019年,并由浙江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王震题写“麦穗美术馆”。这里有小艺术家们大胆袒露他们对美的感知、领悟和表达;这里还会有来自各地艺术家、美术馆的合作展。“小麦苗”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各种展览,还能像艺术家一样观察、思考、体验整个办展过程,争当馆长、策展人、讲解员,提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能力和审美能力。这里不仅是存储艺术瑰宝、展示艺术趋势的场域,我们更希望它能成为承载与鼓励儿童创造的容器,连接生命起点,指向未来可能。
美育教室 根据教室功能、教师专业,打造“工作室制”美育教室,挖掘美术教室的更多可能。如墨痕堂、陶艺馆、手工屋等,在满足日常美术教学、社团活动的同时,让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多一个创作的空间。
特别是吴冠中美育教室,是与浙江美术馆在2019年吴冠中诞辰100周年之际,经多次实地考察并为学校量身打造的一间美育课堂教室,改造后的教室遍布吴冠中先生作品中的艺术元素。不仅是环境氛围的营造,更重要的是相应《吴冠中美育课堂》的课程设计。
美的体验 美育课程 艺眼,用艺术的眼光来看世界;艺行,用艺术的行为来表达,用多元的方式来感受世界艺术之美。杭州市卖鱼桥小学“艺眼艺行”校本课程,是由学校音乐、美术教师共同设计开发,隶属艺术领域的整合课程。
聚焦“河流文化”深入探究:世界上最长的河流——尼罗河流域的音乐与美术文化,即“尼罗河艺术之光”世界眼课程内容;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、也是离我们生活最近的河——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非遗传统文化,即“大运河非遗文化”中国风课程内容。
《十里银湖墅》大型装置作品前
美的创造 创意实践 不断被艺术滋养长大的孩子,会把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沉淀在心底,自然流露。
杭州市“向阳而生 向美而行”公望美术展中,我校十八位学生经过实地考察、调查研究、走访写生,历时一个多月时间最终合作完成大型艺术装置作品《传承经典:十里银湖墅》。
由浙江省非遗文献馆举办的“指津·非遗谭”大运河非遗讲坛第八期,我校四位学生应邀参加。从孩子的视角分享《我的非遗故事》,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体验实践,更让传承经典根植在少年儿童的心中,培育出更多的“小小传承人”。第九期非遗讲坛于卖鱼桥小学文汇校区开讲,由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、总校长罗才军担任主讲人。罗校长以“杭州市卖鱼桥小学:非遗融入课程,文化浸润心间”为主题,与大家分享非遗故事,一同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、创新发展之路。
此类的艺术活动还有很多,卖鱼桥小学致力于为更多的学生打造更艺术、更多元、更未来的平台。
|